龋齿是怎样发生的
牙齿是身体中最硬的组织。人死后,其他组织可以腐烂,惟独牙齿可以长期保持不变。然而,在活着的人体中,牙齿却是最容易被细菌破坏而且不能为机体所修复的组织。
近代的科学研究表明,龋齿是由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造成的。这些细菌借助于唾液中的蛋白薄膜附着在牙齿表面,繁殖生长形成大的细菌集团。细菌集团借助自身分泌的胶状物质形成一种稠密的、不钙化的团块,黏附在牙齿表面,这就是牙菌斑。牙菌斑中含有多种细菌。目前认为,变形链球菌是最重要的引起龋齿的细菌。其他还有嗜乳酸杆菌等多种细菌。这些细菌可以利用和消化人体摄入的糖类物质,产生多种有机酸。酸可以使牙齿中的无机矿物质溶解,造成牙齿脱矿。进一步,细菌的作用可以产生多种蛋白酶,破坏牙齿中的有机基质,使其中的蛋白质分解,牙齿结构崩解,最终形成龋洞。
牙菌斑和菌斑中的细菌是龋齿形成的必要因素。可以说没有牙菌斑就没有龋齿。菌斑最易在牙齿咬合面的沟裂、邻面、牙颈部等不易清洁的区域形成。菌斑与牙齿黏附十分紧密,靠一般的清洁如漱口和冲洗,是无法清除的。人工清除后,1-6小时又会重新形成。
食物是形成龋齿的必要条件。细菌必须消化、利用食物中的糖类物质才能产生酸。没有酸自然就不会有牙齿的脱矿。因此,食物的含糖量和在口腔中的停留时间,对龋的产生是十分重要的。
牙齿和机体对龋的敏感性是形成龋齿的基础。牙齿的发育、矿化、形态、结构和位置都与龋齿发生有关。一般说,牙的窝沟和邻接面、发育矿化不好的牙、位置不正的牙和乳牙容易患龋。另外,唾液的质和量,对龋齿影响也很大。患口干症的人更容易得龋齿。
目前,龋齿得确切病因还不是十分清楚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,细菌、致龋食物和易感个体是龋齿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。

龋齿与氟
牙齿和骨骼的主要成分是羟磷灰石,氟离子与羧磷灰石有较大的亲和力,而且能把羟磷灰石中的羧基取代出来。含氮的磷灰石更坚实,而且不容易镕于酸。通常口腔中的细菌能使残留在口腔中的糖发醇变成酸,而使羟磷灰石慢慢溶解,导致牙齿珐琅质脱落,引起虫牙或蛀牙,即龋齿病。含氟的珐琅质对酸有抗腐蚀的能力,不仅可避免患龋齿病,而且不会因为慢慢溶解而引起老年性骨质疏松症,所以医学上也往往用氮化亚锡修补被蛀的牙齿。
正常成人牙齿的含氟量为每一百克牙齿中含氟11毫克,骨骼中的含氟量也随年龄而增加。此外,人的血液和组织中也含有极微量的氟。能促进伤口愈合,肠道对铁的吸收,帮助神经兴奋的传导和一些酶的新陈代谢。人体氟来源于饮水和食物.主要是饮水。食物中含氟较多的有海产品、茶叶,氟还集中在食物的表皮内,所以吃带皮的食品和粗米饭可避免缺氟。
原创文章,作者:花蝴蝶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uanyuege.com/799.html